合力不夠。民宿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,涉及公安、消防、旅游、環保、市場監督、衛生等多個部門。由于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協調機制,致使某些民宿的優惠政策難以落地,也制約了民宿資源的有機整合和項目開發的快速推進。目前,絕大多數民宿處于無監管部門、無經營許可證、無法開具發票的“三無”狀態。
營銷松散。大多數民宿品牌知名度不高,民宿經營者宣傳營銷的手段比較單一,主要還是依靠“回頭客”、發名片和口碑宣傳。在當今這個信息資源大量涌現的互聯網時代,民宿尚未搭建專門的營銷平臺,很少通過網絡宣傳推介,缺乏整體宣傳營銷的意識。全市尚未形成專業的組織和協會,缺少民宿行業的整體宣傳效果,所以往往出現“節假日人滿為患,平時關門打烊”的極端現象。
創新不足。多數民宿重模仿輕創意,主題不突出、特色不明顯。無論是建筑風格、室內裝潢等硬件設施方面,還是食宿服務、體驗分享方面都非常相似,缺少自己獨特的經營理念、游客向往的特色體驗以及主人與游客之間的互動,缺乏地方特色,“同質化”現象嚴重。民宿的市場定位模糊,沒有針對青年白領、退休職工等不同的消費群體進行市場細分。另外,配套設施不足,道路及路標、環境衛生、停車場地、用水用電、通訊網絡等公共設施建設滯后。
隱患較多。大部分民宿處于“無監管”狀態,沒有跟治安、消防系統聯網。有的民宿為招攬生意,住宿登記不要身份證,離店不開發票。有的民宿裝飾材料不符合耐火要求,消防設施配備不足,從業人員缺乏消防技能訓練,存在很大的消防、治安等不安全、不穩定隱患。有的民宿建在山邊、溪邊,離地質災害點近,有的民宿衛生設施差,沒規范的消毒和疾病防范措施,消費投訴多